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ng体育注册:茶艺和茶文化汇总十篇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ng体育注册:茶艺和茶文化汇总十篇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线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ng体育官网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ng体育官网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着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业专家、学者、茶人热捧“茶为国饮”“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目的是通过做茶饮茶弘扬中国的茶文化,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茶艺这一特色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推动我国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促使人们沿着富裕、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

  在茶艺表演专业课教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现象:学茶艺表演就是记住或是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净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学会了这些就学会了茶艺了;或是有如社会上有些人的一种说法,掌握了一些茶的冲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就认为自己会进行茶艺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将泡茶的过程戴上“茶艺”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艺术是被人们欣赏的。茶艺中有个“艺”字,整个茶艺过程应处处体现出一种美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艺师的茶艺表演,是将不同的茶叶,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温、程序、方法,将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最佳状态,茶艺师优美、柔和、夸张的冲泡动作,端庄、美丽、得体的气质,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题相吻合的服饰、环境等构成一种整体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应有娴熟的冲泡技艺和整个冲泡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宁静致远、从容不迫的气质,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机械学习茶艺所不能领悟和表现的。

  茶艺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在会泡茶的服务生,与饭店服务员区别在于:懂一点茶艺知识,会茶艺表演。由于定位过低,学生在校学习的有关茶的知识和技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茶艺专业要有发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服务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独有的内涵,这对于从事茶艺专业教学的师者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中职茶艺专业要提升专业品质,需要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一技,泡茶之技。选器、选茶、选水、温度、冲泡、贮茶,这些技能是茶艺的基础技能。不同的茶叶,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制作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紧直挺秀的开化龙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深山之中,选择冲泡的水温较西湖龙井高,龙顶选器适合长高型的玻璃杯,而龙井则适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龙井特有的栗香。又如“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高山流水”“关公巡城”等技能,则需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勤练出真功的。

  二技,服务之技。服务语言、服务心理、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服务技能。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业公司、茶艺馆、茶楼、茶庄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行业,因此学生要严格按照茶艺师职业要求和茶艺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进行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接待服务过程中,除了和谐得体的着装、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轻松而怡然的走资、优美的手型、优雅自信的举止,为嘉宾提供良好的外观享受外,还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茶叶知识、茶叶冲泡技能,传承中国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适时营销。茶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的能力。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会营销的生意人。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来饮用。中职茶艺专业需要在茶叶营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如学习电子商务,开设网上商店卖各类茶叶,让学生在茶叶市场实习,等等。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制胜,而且能科学地应用营销基本理论,使之与茶文化、茶产业、饮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技,会喝茶。一个学习茶艺,一个会泡茶的服务人员,如果从没喝过茶,或是喝的茶叶的品种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机械地冲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客人?茶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对茶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圣陆羽著《茶经》,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他们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全人类的遗产?所以,茶艺专业的学子除了茶技、服务之技,营销之技外,还应拥有一技,那就是会喝茶,那怕是能适应茶的那一种独特的苦味也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国的年轻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从小解渴的不再是传统的开水、酸梅汤,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剂的各类各种软饮料、可乐、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为名,也不是我们茶艺中说的茶,而是充满着各种添加成分,只是带有一点茶香的饮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风景。学茶艺的学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个别现象。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承载着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学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为国之饮,从何谈起?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茶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茶会友,茶话会、茶沙龙、茶吧等场所,茶歌、茶舞、茶诗、茶艺等茶文化表现形式,都将会提升文化的素养。茶艺表演主体是表演者,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极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练习泡茶的同时,要练习太极拳。仔细推敲一下,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茶艺的确有相关的联系,茶艺表演要体现“和”“敬”“圆”,而打太极拳的姿势,从头至尾双手呈弧型,始终如抱着一只球,并不时在空中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圆。从打太极拳的速度来看,缓慢均匀,和茶艺表演时从容、自然的气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练好太极拳,并将太极拳的延绵不绝、柔和坚韧的动作、气质运用到茶艺中,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有着不同的滋味,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有现代的后起之秀开化龙顶、安吉白茶等。从古到今,茶叶的品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学校身处产茶区,学生家中不乏有种茶、制茶、卖茶者。茶人最喜用这个词来体现他对茶的了解,这就是“茶性”。“茶性”,顾名思义: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制茶工艺一定会带来不相同的茶性,显然,不同的茶类,自然有不相同的冲泡方法,相同茶类虽然其冲泡方法相同,但产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个,其滋味都会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个爱茶之人或是学茶之人必须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台,让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为体现茶艺专业的地方特色,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茶事活动,在校内以茶艺竞赛为主题,开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艺表演、茶诗茶词朗诵等竞赛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祥和、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浸润于浓郁的茶香中;在校外举办形式多样的茶艺表演晚会等茶事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茶艺表演技艺和演唱技能。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使茶艺专业在第二课堂中更加生动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真的茶艺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茶艺专业学习需回归自然。如茶艺表演的学习,我认只需抓住三个重点,就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茶艺。茶艺表演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冲泡程序设计科学;第二,表演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表演形式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学冲泡是基础,表演者的素质高低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源于生活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茶艺表演关键在于“艺”,“艺”是技艺、技巧。茶叶冲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表现“艺”的前提,对不同的茶类应设计不同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叶的色、香、味、形,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如开化龙顶单茶的冲泡,它的主要程序为:备水―烫杯―置茶―润茶―冲泡―观展示杯―奉赏干茶―敬茶。一般绿茶冲泡表演时,“奉赏干茶”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开化龙顶茶艺中,却将其安排在冲泡以后,因龙顶单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开,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须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间穿插观赏干茶恰到好处,这样安排更具科学性。再如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几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说。厦门大学茶艺中心的乌龙茶冲泡,“分茶”与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称为韩信点兵),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称为关公巡城),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总之,一种茶的冲泡程序设计,以及冲泡水温、时间的控制,茶与器具的配置,水的选择等,都应从茶叶内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汤色、滋味、香气等能否充分展示该茶的品质特点诸方面去考虑。茶艺表演以冲泡好一杯茶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动作再优美、环境再优雅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茶艺要回归自然。

  总之,中职茶艺专业提升教学品质,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茶艺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冲泡技能外,还必须懂得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要让学生懂得中国茶艺中包含的茶德、茶礼,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茶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闻香识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才华,茶艺专业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记住:茶是不会让你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茶艺是将茶的冲泡和品饮艺术化。茶艺表演,则是将这门艺术在有限的时空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境雅、茶美、水清、器净、艺精的品茗意境,通过茶艺表演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冲泡技艺,去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体会美,显示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创造出一种生活化的文化艺术氛围,它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我国是世界公认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以儒、释、道家思想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弘扬茶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茶艺表演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载体。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 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饮茶和饮食一样,也需要格外讲求环境气氛的营造。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是相当高的。除了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等之外,还需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古人饮茶,其目的大都不在于满足解渴、疗疾、去腻等生理需要,而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古人在促进品茶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注重在优雅的意境中去享受品茗雅趣,讲究情景交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茶文化深受我国古代文化迎新爱国的必然结果,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人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一体的。品茶作为一门艺术修养,也以主客体的相互统一作为最高境界。茶艺表演则正是将饮茶这种生活方式融进了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技艺、以及茶、水、器具的质量、茶室的意境等共同传达出一种人生状态。欣赏茶艺表演实则是在动静之间洞察万物玄妙、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审美主体无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转化为有形物境和情感载体的过程。 #p#分页标题#e# 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极富发展前景和艺术观赏行的最佳途径,应当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o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 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

  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与之相生相伴的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要想准确传达茶文化的精髓,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对茶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加工方法、适宜茶具、水质和温度、冲泡品饮方法等茶叶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判断,还包括与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有关茶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茶的保健知识,茶艺设计的审美知识、茶艺表演的表演知识等等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在茶艺表演中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品茶者在享受茶之美的同时,还增加了茶文化知识,享受了品茶的乐趣。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茶区幅员辽阔,茶树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茶叶品种包罗万象,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千差万别,要掌握这些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非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不能生任也。

  茶艺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袅袅的茶香水汽中,蕴涵着茶文化的美,净化品茶者的心灵。茶艺是一门艺术,当然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有人总结茶艺有“六美”:第一是“人之美”,即由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构成茶人之美;第二是“茶之美”,我们在茶艺中赏析了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第三是“水之美”,水以“清、轻、甘、例、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是水之美;第四是“器之美”,好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第五是“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第六是“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诸多方面,这就是茶艺六大美的享受。要充分体现、发扬茶艺的这些美,就要求茶艺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从开始的环境选择、器具准备、音乐配伍,到茶艺表演的设计、表演过程的协调性,直至表演过程的结束,都要根据饮茶的对象、茶室的环境、茶类的不同而从审的角度进行设计、表演,从而使饮茶者在饮茶的同时,体会到茶文化之美,起到心灵的愉悦、放松作用。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很难达到目的。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茶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因此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融之感。团体商谈、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提升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能够应付人生挑战的良师益友。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有些东西来调节我们紧张的心态,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而人们进入茶楼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在享受茶的冲泡艺术,在饮茶、品茶过程及茶叶自身的各种功效共同作用下,对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茶文化显然起着一种重要催化剂的作用。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ng体育官网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