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先倒上一杯茶······在茶烟缭绕中,您可以看见香港的公共汽车顺着柏油出道徐徐地驰下山来”。
这个故事大概能够解释大多数中国人,为什么会嗜茶如命——因为他们能够从这杯黄亮清澈的茶汤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可以有些许苦涩,但也绝对少不了回甘。
80年前,张爱玲就用这种花茶作为自己的小说名字了,可见她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早已把这种茶作为日常所需,正所谓“上品饮茶,极品饮花”。
在饮食方面,素有“南甜北咸”的说法,具体到茉莉花茶,南北方自然也有所不同。
看一下中国的茶叶地图,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好茶都来自于南方——西湖的龙井,安徽的祁红,四川峨眉的竹叶青,福建大红袍,云南普洱,等等。
尤其是茉莉花,作为最早来自于古罗马帝国、从海上丝绸之路率先传到中国福州的花,早在唐朝就被认为代表了士大夫淡泊名利的特质。
柳永有一首词,名字就叫“满庭芳-茉莉花”。邹浩在《闻茉莉香》一诗中说,“茉莉一如知我意ng体育,并从轩外送香来”。
好茶好花都有了,那么南方人多元化的饮茶习惯就又发挥作用了,所以花茶就出现了。
南方人还精细到了喝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茶具,并讲究茶道,更多时候甚至不是“喝”,而是在于“品”。
以花茶界公认天花板的碧潭飘雪为例,先不说峨眉本来就产上好的绿茶这个先天条件了,也不说花是全部来自“茉莉之乡”横县的尖货。
光是采花,也是得选在“晴天午后”,而且要挑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这叫趁鲜抢香。
然后成都的徐公再潜心研制一整套的独特技艺,以手工精心窨制,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既有绿茶清香味,又得茉莉花香魂。
在那个时代,文人虽爱茶,兜里却依然时常比脸都干净花茶,所以只能以诗换茶,茗香氤氲中,清茶之芳加上茉莉花之郁郁浓香,从中诞生了大量文人雅事诗歌唱和。
碧潭飘雪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青年画家邓岱昆的藏头诗:“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
或者可以这么说,到了清代时,茉莉花茶已经是一种北方显贵的典型生活方式,而且也因此出现了类似于张一元、吴裕泰这种制作花茶的大茶庄。
但需要说明的是,张一元的创始人来自安徽,同样也是南方人,经过100多年的创业,逐渐成为北方茉莉花茶的代表。
从古至今,北方人都是以豪迈粗犷为特点,而南方人讲究清新婉约——在饮茶文化上,南北方可能也有类似之处。
比如北方人饮茶,“品”的因素少了那么一点点,用茶解渴、大口吞咽也不是不可以——这就是北方人的精神特质之一。
既然没有那么多讲究了,那么冲泡过程简单、大雅大俗的花茶,几乎成为北方人的最爱。
而且北方人普遍口味重一些,茉莉花茶爽口浓醇,又兼具鲜花清香,健脾又消食,口中还香气缭绕。
同时,早些年北京的水质并不算好,玉泉山的水当然好,但只能供应皇宫,所以大多数人喝的水属于井水——这种井水有苦味,如果用于泡茶,那么往往会影响茶味。
但是茉莉花的香气,却能盖过苦味,弥补了水质短板——这让人们逐渐习惯了茉莉花茶的口感。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是作为京城,很多生活方式都要向皇家看齐——据说慈禧太后是茉莉花茶的拥趸,宫廷生活方式自然就是大多数人的模仿对象。
到了这个阶段,茉莉花茶成为地位尊贵的标志性物件,是“京味儿”的象征之一ng体育。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把南方的好茶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其中当然也包括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大概在12世纪左右诞生于福建,然后其制作工艺传到了苏杭一带,又顺着大运河逐渐传到北京。
清朝时,苏州生产大量的花茶,并通过运河转运到北京,供应整个北方茶叶消费市场。
那些在北京做茶庄生意的商家,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兴盛起来,到清朝末期,北京也开始大量生产花茶——这时候的北京花茶就完全按照北方口味来窨制了。
张爱玲在《茉莉香片》里说,她在那里等候一个人,一个消息——这种文字描写的意境,跟茶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很搭。
而现在正是茉莉花的盛花期,这个时候的茉莉,往往能够散发出一种高等级的香。
茉莉花茶也如是——有时香味浓郁,又不失汤色清亮,有时略有青涩,却不掩花香淡雅。
无论是北方花茶的不拘小节,还是南方花茶的婉约有致,中国人的热爱没有区别——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中国人的精神口粮——有了茉莉花茶,就没有了虚度的时光。
电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邮 箱:www.hasphb.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