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ng体育新闻

NG体育【做茶者说】从做到喝我所认识的茗茶:蒙顶甘露

  NG体育NG体育NG体育蒙顶甘露,是每个做四川做茶人的心头好,这是一篇信息稍多但是又挺散装的文章,仅仅以本人的认识出发,对蒙顶甘露做一个简单的叙述。

  汉代吴理真,在蒙顶山,第一个人工种茶,是人工驯化种植茶叶的鼻祖,有一定的地位,都叫他“茶祖”。

  唐朝蒙顶茶开始入贡,甘露,黄芽,石花等茗茶,从唐开始到宋元明清,或以官贡,或以土贡的方式,一直未断代。

  文人墨客赞美也多,什么“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什么“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很多。

  其他各种故事就太多了,喜欢听故事的朋友就去网络搜索即可,总之,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蒙顶山自古以来出好茶即可,老茶客自然懂,新茶客先做个铺垫。

  我们知道茶是有一些拎不清的软标准,所以在市面上,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的甘露,这很正常,那我们粗爆的用干茶外观来分一分,我们在市面上能看见的甘露主要有如下三类:

  一类是头采原料做的甘露,不管是高山平地原料,核心或者周边原料,都是用正头采芽孢茶做的,这一类一般长成这样,可以算挺优质。

  二类是普通芽甘露,还是春茶,但是比头采芽空了一些,或一芽一叶初展原料做的甘露,这一类茶,其实也是有很好的。但是这一类茶的原料标准鱼龙混杂,做工混杂,标准可以有很大的浮动NG体育,不便于我们辨别。

  三类是受不良影响,用明后茶,夏茶,或者秋茶,反正只要是芽形状的原料,或者用通用原料,用机器统作再进行色选剔出来的茶,或者再划低底线,不需要是芽,随便的一个绿茶,直接冠以甘露名字的甘露,这一类无非用在一些不正当的场合,除了名字是甘露其他都不是甘露的甘露,但是能给“家人们”和“老铁们”捡便宜,当然这是错误的,甚至有些离谱。

  首先,吴理真种茶的时间是在西汉,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吴理真的道号叫“甘露普惠妙济大师”。

  所以能用“甘露”这两个字来命名的蒙顶山茶,它一定是一个有地位的茶,这个是基本的。那么以上的一二三类,(其实二类标准如果有好的原料也能做出顶级,但是二类在生产中有一些鱼龙混杂),所以直观的应该选一类,头采的一类再细化配上顶级产区原料,顶级的采工,再给他配上精致的手艺制作,才配得上“甘露”二字了。

  其次再以“茗茶”的口感来说,“甘露”除了历史故事得名的原因,我想另一个得名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的口感,有名也应该有实,甘露甘露,简单粗暴,甘甜如露,茶甜香,口感如露,那这种口感,是只有头春茶原料能做出的,所以我们还是得选一类才行。

  先说地域标准,蒙顶甘露来自蒙顶山,当然是用蒙顶山原料,但是要注意的是,蒙顶山上面的原料也各有不同风格,比如前山原料普遍是口感偏绵柔型,而到后山,由于环境多岩石地,他们的茶质又是偏刚猛,而选用哪里的原料,取决于你想要的风格,是做偏甜香?还是侧重于茶劲,是需要年轻人要的“小甜水”还是老茶客要的“传统味”?都可以,但是不要跑出蒙顶山。

  再说品种标准,能做蒙顶甘露的茶树品种是很多的,也如上图,除蒙顶山外,在蒙顶山周围也是有非常多优质的茶区,且广泛种植了很多品种,我们罗列几个代表性的出来:

  老川茶,首当其冲,最原始的甘露用料,原生的品种,也就是大家喜欢的群体种,原生的川茶,这层原料也是历史记载的甘露用的原料,它茶质厚,味道足,韵味足,甜味好。

  9号,是选育的品种,父母为老川与福鼎,它保留了老川的口感,提升了原料的均匀度,和茶毫,以及“甜”味,以及更好的“朵”型,其实是很优秀的一个品种,也是现在甘露的主力军。

  131,它是川茶原生的选育,更多的时候它用在做“竹叶青”和“雀舌”,因为它整齐划一,也是能回甜的品种,带茶劲,但是偏廋了一点点,如果做甘露,不如9号雍容华贵。

  其他品种,如108NG体育,311,大白茶,早白尖,4号,等等等等,他们都曾经被拿来使用过,但是因为或多或少的原因口感外观等,在蒙顶甘露这款茶上面不再被运用,故,不提。

  我们既然以“头采芽甘露”为主体介绍,那采摘标准就很简单了,选用越冬后的头芽。采摘长短如下图的样子,1到2CM左右的芽孢。

  当然只要舍得下手摘,摘成这样的光溜溜芽很多,如何分辨是头芽还是后期芽?其实很简单,头芽肥壮实心,后期芽空心,这是植物的特性,我们可以做个图来对比。

  最后,我们打个总结,甘露的原料选择标准为,以蒙顶山为核心的原料进行选择,品种以老川,9号为主,并以实心芽孢的标准进行采摘。

  老川茶也叫土种,群体种,是所有消费者最喜欢的,毕竟正宗又正宗,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矛盾,很多消费者嘴上说要群体种,实际真正看到群体种的茶的时候,又嫌弃群体种丑。土种是群生,而非扦插,本身一代一代的繁殖,它难免产生变化,体现在茶原料上面就是大小不一,色泽不一,花花绿绿的,用土种做的成品也都是偏色深,根本是不喜人的,再加上土种分布海拔普遍偏高,发芽迟,又廋细,也赶不上现在很多所谓的“早”,那就更不能满足一些“胖胖茶”的需求,和没耐心等新茶,巴不得越早越好的需求。

  所以大家要讲道理,平和的看待土种,避免这个误区,要群体种就要接受他的丑,而要9号茶,就不要有群体种情节,当然9号是无限趋近老川的,口感根本不是问题,纠结9号还是土种,其实就像一张纸,捅不捅破而已。

  一提到甘露的工艺,就是“三炒三揉”,天天都在三炒三揉,那到底怎么“三炒三揉”?具体是什么?凭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不做三炒三揉的茶又会是怎么样?你想了解?我们又写下去。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必备步骤,摊晾,鲜叶回家,必须先摊晾,让他走去青味,并且走去一些水份,释放一些芬芳物质,并为杀青做准备。顺便手闲可以选掉一些杂质,这也是所有绿茶茗茶制作的必备流程。

  一炒:其实就是杀青,杀(头)青,杀青这个各茶区各有技巧和风格,蒙顶甘露的杀青理想的状态,是杀得透和香但是水份保存合理茗茶

  杀得透,是指杀青的温度要适当的高,杀到茶芯里面。相反,为了求稳,怕把茶搞焦了,杀青温度低,杀青只杀到皮,最终成品返生,返青味,是很不好的。

  杀得香,是指出香气,杀青杀得透本身就出香,当然工具也很重要,私以为还是铁锅的作用,茶与铁器总会产生反应,用铁锅手动杀青,或用红锅滚筒杀青,茶只要挨了铁,它就是要更出香一些。

  水份保持合理,我们知道杀青的作用除了终止酶的转换,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茶迅速散失水份,我们杀青温度要高一些,但是又不能太过高,或者杀青拖的流程过长,这样很容易将茶水份跑得太多,太干燥,没了水份,又把后面的制作空间压缩了,优秀的杀青要达到即“干”又“湿”,留出制作空间。

  总之,头青非常重要,道理也很简单,但也是茶的魅力之处。如同做菜,都是这个加少许,那个放适量,但不同师傅出的菜品差别都大,所以都要靠经验来累积,不是摆拍两张就能解决,做茗茶并不容易。

  扎仓:杀青完了(一炒)后,是扎仓,扎仓是个土话,可理解为摊晾回冷,和回水份,如上的一些图,茶在杀青后外壳是干的,需要摊晾,让干燥的外壳再次吸收茶芯里面的水份,再次均匀的回软,如果说瞬间高温的杀青,是将鲜叶“杀死”,那扎仓,茶又吸收叶芯的水份,是又让茶“变活”。

  一揉:在扎仓后,茶叶恢复柔软,这个时候只是需要轻揉,揉捻的作用是破坏茶叶的筋脉,让茶质析出,出茶味,在做甘露这个茶上面,揉捻除了出茶质,还有一个附加的作用,就是剥开它的第一二层芽,露出芯,在原料上面我们看过,甘露是头采实心的芽孢,它即嫩气柔弱又相对厚实,暴力重揉会对茶造成破坏,所以要轻揉缓做,一揉只需要轻轻的,剥开它的第一层,让里面的一层露出来,以便在杀二青的时候,让茶再次均匀的与铁锅接触。

  二炒,这个时候进行二炒,两个目的,让刚才“剥”出来的那一层再次与铁锅接触,同时让水份再一次流失,再次走水,这里就可以呼应杀青步骤关于水份保留的问题,优秀的杀青,即要杀香又要保留合理水份,如果杀的太干燥,到这一步就没有空间了,杀青太干的茶,做二炒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干掉,就只能终止制作了。如果强行制作,因为太干燥,会将嫩芽做破碎掉,影响茶叶的完整度。

  二揉,与杀头青一样,在二炒完成后,依然需要扎仓,摊晾会让茶再次走水回软,让干壳的外皮,再次吸出芽芯的水份茗茶,茶叶是植物,植物就有脉络,它就像一些血管,哪里太干燥了,就从湿的地方吸水,最终让整颗芽水份又变得均匀,但是又不仅仅是吸收水份,在水份传输的过程中,香气味道也会随着水份一起输送,就同时也会让茶的口感也散布得更均匀NG体育,然后扎仓完了,进行二揉,这一揉,剥开原料的第二三层芽。出第二三层的茶质。

  三炒,在做完二揉后,进行三炒,依然是上锅,让第二三层芽芯面再次与铁锅接触,继续走掉水份,同时出香,这个时候基本已达到,八成干了NG体育,初步有了成品的样子。

  三揉,在进行三炒后,自然也是扎仓,吸水份,再进行第三揉,这个时候茶全部被剥成花朵,让茶叶的每一层都揉开,达到成花的地步,至此,揉捻全部完成,

  做型,再次上锅,这个时候水份已散失得差不多了,要低温一些,锅里的茶只需要微热即可,一边揉捻(搓小球),一边让干茶成型,随干燥,最后干茶逐渐变卷曲,显毫毛,成为最终的成品样子,而他的水份,也随着步骤深入,走掉九成。其实这一步做完已可成品。

  碳焙,一个被遗忘的过程,碳焙并不是发酵茶的专属,绿茶一样适合碳焙,绿茶碳焙的目的是达到真正的干度全干,香气高香,并且通过碳焙,会延长耐泡度。

  1:走水,走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茶叶由鲜叶到干茶,其实就是水份流失的过程,我们称为“走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繁杂的流程贯穿始终,凸现的是一个词“缓做”,意义很简单,让茶叶的水份慢慢流失均匀变干燥,一次一次的由表皮干燥,再吸收茶芯的水份,均匀回软,再一层一层的干燥进去,达到全干,这种缓慢的流程出来的茶“走水”自然通畅。

  还是那个比喻,我们把茶芽鲜叶的植物脉络比喻成血管,如果一次干燥,或者不均匀的急躁猛火,会瞬间让它的血管堵住糊住,水路被堵死了,那它香的地方肯定是香的,而“青”的地方再次转化的路线被堵死了,已没机会变香了,所谓表皮香,芯子青的茶就是这样来的,甚至青的那一部分路被堵死在制作中反倒出一些麻嘴味,涩嘴味那都是很正常的,再严重一些的,不懂水路,手里的茶明明死掉了,还在那里发挥敬业精神,全手工,最终适得其反搞一些茶怪味茶出来。

  而次次缓干,血管始终是通畅的,味道一点一点的散布均匀,对茶叶味道的稳定性,对茶叶冲泡的时候出质的均匀性,影响都是很大的。

  2,味匀,除了走水的均匀,三炒三揉,如上介绍,在三揉的过程中,芽孢是细致的一层一层的剥开,配合三炒,每剥开一层,新剥开的那层都会下锅与铁锅接触,每一层都能出香,最简单粗爆的形容,像是卤肉,层层入味的卤肉,和只入到表皮味道的卤肉,谁会更好吃一些,不言自明。

  3:味长,还是参考水路的说法,“堵住”的茶,或者急火的茶,“味短”,冲泡的时候,往往堵住的茶就是把表皮的味道冲出来,可能下水很猛,高香,但它淡得快,要么内部没有反应,到二泡三泡,口感是急转直下的,要么内部做坏,要么久坐杯,或者高温冲泡,更会把不好的生味,麻嘴味和青味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不要为了卖,天天去给人灌输错误的道理“好茶就是不耐泡”,那不如直接叫人喝白开水?不仅是蒙顶甘露,十大茗茶成为茗茶是因为它有一泡就变成白开水的大缺陷?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也不要为了卖,天天去给人灌输85℃水泡茶,85℃水泡茶确实效果好,但是用100℃沸水烫,内质缺陷不显,那才是标准硬。

  4:味温,最简单的例子,是李时珍的话,“天下茶皆寒,唯蒙顶甘露微温”也就是来自三炒,区别于普通绿茶一炒完工,而蒙顶甘露要做三炒,每一步都做透,我们说绿茶味寒,按书上说,是因为它的咖啡碱或多芬类物质含量高,而甘露“微温”,是在三炒三揉,不停的扎仓,回软,缓做,这个长过程中,相较一炒速干的茶,蒙顶甘露它更“熟”,所以“微温”。

  当然绿的本质是不会变的,甘露依然是绿茶,它只是在绿茶类“唯甘露微温”,这个“温”不能去跨类比较真正发酵后的红茶,因为真正的发酵,那是产生了质变的。

  如上,三炒三揉完成,或许有人觉得简单,无非是重复再重复,不过如此,是的,大道至简,但是前提是您得真正的去走这个“道”,那我为大家再分享一些不走道的做法,而且他们还是大流。

  不太完善的“一抹光”做法,速度型,迅速的制茶,常见于一些表演赛,门店作秀,看客觉得精彩,甚至不少人靠此获得“大师傅”的名头。这种做法,有没有动手?有是有的,甚至可以冠名“百分百手工”

  大家可以仔细回想,很多表演的时候,左边鲜叶,右边一口锅,不超过40分钟成品就出来了,我们的走水呢?我们的扎仓呢?我们的层层挨锅呢?与其说做茶,不如说现场花式烘干展示,从流程上就是不全的茶,它是蒙顶甘露吗?不是,只是一个“一炒”茶,而已。

  但机器也需要合理的运用,喷与不喷它,它都广泛在运用,我们还不如就直接好好的介绍一下它的工作流程。

  首先在杀青上面,比如蒸汽杀青机,它的原理是通过蒸气进行杀青,整个机器分为三层,鲜叶到一层,运用高温的蒸汽,通常500到700℃,一气而过,通过高温水蒸气,达到迅速杀青的目的,蒸气一过,瞬间高温,终止茶的酶转换,达到杀去“青”的效果。再过蒸汽迅速完成杀青后,通过传送带,传送至二与三层的热风,迅速将茶叶烘干。

  但是问题出现,高温蒸汽确实迅速阻止了茶叶酶的转换,但是违背了正确的原理,杀青是要杀青还得散失水份,瞬间阻止酶的转换的同时要走掉水份,才能变化出香气,它们是相互伴随的,不能分开,而蒸汽是先水蒸气去烫它们,后再进行烘干,不仅分开出来,反而事先居然还增加了水份。

  反馈在茶上面,蒸汽杀青的茶茶香肯定是很低的,而优势在于蒸气杀青更均匀,能做到无差别杀青,效果稳妥不损耗原料,且色泽鲜绿,参考海带苗,产能大。

  而与它结伴的升级版本就是光波杀青机,原理也是类似,效果也是类似,只是把烫茶的蒸气换成了光波(类似微波炉)。

  然后再将蒸气杀青,或者光波杀青后的茶,进行冷却,再上铁锅,进行“贴锅”处理,类似我们说的二炒的过程。并且在贴锅的时候有伴随揉捻,类似热揉,通过与铁锅接触和热揉,强行提升香气,这一步能够弥补一些杀青的问题(把茶叶的表香做出来,掩盖住内部的生青味)。也有那么一些“手工”的样子。

  出了铁锅后,再加一次单独的揉捻,将甘露揉捻爆开,然后上烘斗做型,烘斗一边吹热风,一边揉捻成型。

  总结一下,机器杀青,贴锅揉,烘斗做型,直接烘干,机器贴锅做法就是这四步,再合理的配置人工流水线,杀青的管理杀青,贴锅的师傅只做贴锅,一人一口锅,一直贴,烘斗的只做型,最后统一烘干,简洁明了,分工细致有效率。

  最省的就是时间,传统做法可能出成品要一周,而机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上市,只需要一天,而鲜叶每天价格不同,成品每天价格也不同,亏与赚,也许就在一天之差,机器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最大的特点是稳定,又没有极品的追求,每一次做出来的茶都是差差的茶,也算是一种稳定了,只要市场主流是这样,那这个就是“好茶”。

  最爽的就是产量,市场那么大,需求那么多,茶季就这么短的时间,不要墨迹,埋头苦做,都能变现!

  这一步是可以直接验证做工缺陷,又是走水了,生味直接是不合格,表香透青,也是不合格,最佳状态是出甜香,带嫩栗香出来,醇厚无杂。才能配得上“甘”的标准。

  至此,一篇散装的甘露文章也已交货,如有不够细致的地方,或者纰漏,欢迎大家留言交流。